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大象视界】中贸圣佳联手牧心斋——全球首个“御制铜炉”专场!

时间:2023-08-08 15:59:15    来源:个人图书馆-平顶山有来有去

今天我们继续来关注中贸圣佳春拍,在前两次的推送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阵容鼎盛的书画和瓷器两大部分:


(相关资料图)

【大象视界】宣德蟋蟀罐、山中商会专场领衔春拍瓷器天团!

【大象视界】罕见奢华阵容,这可是收藏古代书画最可靠的方式!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位被史书描写为十分奇葩的皇帝——极好逸乐,纵情于声色犬马,封自己做大将军,最后游玩落水,崩于豹房;但近年经史学界的研究,发现他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政治上有着相当的作为,无论如何,朱厚照称得上是一位极具个性的皇帝。

嘉靖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权臣倍出,张璁、夏言、严嵩你方唱罢我登场,尽管嘉靖皇帝为求长生不老,做了许多荒唐事,但他早期也曾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在位的四十五年,曾减免赋税、赈济灾荒百余次,其时国家的经济到达了空前的繁荣,也称得上是一个中兴时期。嘉靖一朝社会富庶开明,涌现出一批热爱铜炉赏玩的知名文人,他们参与到铜炉的设计与铸造中,将炉体的造型、线条的提炼推向极致。

受宫廷铸炉的影响,明代晚期民间的铜炉铸造十分繁荣,工艺极为成熟,且分为多个流派,以地域来划分,有北铸、南铸、苏铸;以铸炉名家论,有学道、施、蔡、甘,诸家争鸣,各具特点。而留存于世的嘉靖一朝官铸铜炉,则是极为罕见!

此蚰耳炉铜质精良,铜质致密,底泛金斑,双耳出于颈而落于腹部高点,线条饱满,器型端庄不失秀雅,为典型明炉风格。

作为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最终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而特别有意思的是,崇祯朝铜炉的存世量略多于前朝——这与人们观念中明末衰微的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由于史料的匮乏,当时宫廷及民间的铸炉盛况已难为今人所知,像这样带有明确官款的标准件,便显得尤为宝贵,崇祯的铜炉,丝毫没有衰落之象,相反,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此炉为精铜所铸,炉身挺拔,炉壁厚实,颈部双弦线条精准平行,三足雄壮有力,具备北铸风格,然区别于民间所铸,实为官铸无疑,是崇祯宫廷鬲式炉的标准器。内部毛膛,符合崇祯一朝铸炉特征。

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像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一般,康熙朝的器物也往往挺拔雄浑,线条刚劲,尤其体现在迎合帝王审美的宫廷制器之中。

这件“大清康熙年制”款龙耳簋式炉的器型十分少见,由古代青铜簋演变而来,而炉身的左右两侧对称装饰龙耳,双龙宽鼻凸目,龙口大张,露出利齿,衔变形夔式的半环为耳,龙首上各出一角,尖端连接至器口,耳后毛发向上卷曲如狮鬃,形态凶猛,是康熙一朝的龙纹特征,应为用于宫廷礼仪之器。

本炉作筒式,器身光素,唯一面浮雕篆体“万寿无疆”四字,将本炉的制作初衷展露无遗,下设三蹄足,使得炉身富有变化又统一和谐。整体素朴无华,稳重而大气,也符合康熙帝勤俭务实的风格气度。

底部的“康熙六十年制”款,显然指向了康熙六十寿辰庆典。在康熙五十二年,六十大寿时,便曾举办千叟宴,普天同庆,不仅是各地外臣和京官、皇子进贡寿礼,宫廷造办处亦制作了一大批以庆寿为主题的吉祥器物。

又一件落有“康熙六十年制”的官造铜炉,本炉当是为康熙皇帝的乾清宫千叟宴而专门烧造的铜炉。精铜铸成,质地坚实细腻,皮色精美。两侧置一对蚰耳,充满力度。内膛旋痕明显,削磨工艺细致入微。

前文中提到过,雍正皇帝本人超凡脱俗的修养与品味更是铸就了雍正朝独有的艺术风貌,因此,雍正的官造铜炉,其艺术风貌极具辨识度,呈现出精致秀美的风格,但带有雍正本朝款的官造铜炉,罕见中的罕见!

此炉气质脱俗,线条洗练干脆,处处展现出雍正皇帝独到的修养与品味。而市场上所见雍正本朝款的官造铜炉,两三年来都难以见到一件!极为难得。

本场的一件焦点藏品,本件乾隆本朝款铜炉是王世襄先生的旧藏,业内尽知的一件大名品,也是王世襄先生旧藏铜炉中极为罕见的一件本朝款官造铜炉!

王世襄先生在《自珍集》中这样记载:

书中所记,此炉原为赵李卿旧藏,1953年先生于庞敦敏处购得。王世襄先生的铜炉收藏,很多都得益于这位赵李卿,也就是赵沆年先生。赵与世襄之父王继增是同僚,共职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是民国初年的藏炉大家,收藏铜炉百余具,尽为精品。1950年赵沆年在自己的珍藏中挑出十件铜炉送给王世襄,并再三叮咛:“炉乃多年性情所寄,皆铭心之物,幸善护持勿失。”而此件“大清乾隆年制”炉当时在庞敦敏手中,不在『十炉』之列,而赵沆年评之『小而精者仅见此一件』,可见对其念念不忘。在1953年,终于找到机会,终于从庞敦敏手中购回,以慰赵沆年先生。其中的收藏故事,令人动容。

此炉形制,确为蚰耳炉中特殊之例,炉高仅3.4厘米,为《自珍集》所录炉中尺寸最小的一件。但小器大作,制作精良。最为特殊之处,在于其双耳,直出于颈,至最外端陡然弯折,形成一个利落的锐角。与一般圆滑的蚰耳大有不同,应为新创的制式。

乾隆盛世前后共六十年,国力达到鼎盛,这期间宫中铜器多由铸炉处铸造,各式铜炉生产不曾间断。档案记载,乾隆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乾隆帝下旨:『铸炉处钱粮甚大,着怡亲王等即派能料理之员,明日就奏。』其后遂派员外郎溥惠和催总五十八,专司铸炉处钱粮活计事务。仅一铸炉处即派两名官员专门管理,在造办处各作坊中仅此一例,足见乾隆时期铸炉处生产之盛。

本件冲耳炉,炉腹较一般冲耳炉略扁,三乳足沉稳挺拔,具盛世气象。炉身皮色上佳,有露铜处可见铜质历经久炼,其色已如黄金。通体斑驳闪烁,雍容富丽。底款工艺精湛,内膛处理整洁,官气十足,实为乾隆宫廷铜炉中不可多得的美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