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建设技术创新中心 推动文旅与科技融合

时间:2023-09-01 10:03:23    来源:中国旅游报

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设立,既是系统化战略部署的一个关键环节,又契合了文化和旅游与科技产业日益迫切的融合需求,在恰当的时间节点上,必将发挥积极引领和有效助推作用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撑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全国第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名单的公布预示着文化和旅游领域着力推进多年的产业与科技融合进程,经过倡导和探索,已经逐步进入实质性发展轨道。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认定和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此次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技术创新中心认定,是继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实验室建设之后的又一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系统化部署的逻辑主线的又一关键步骤。同时,也标志着产业科技创新从单一点状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提升到具备研发、转化、落地的贯穿性复合组合。可以说,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组织生态已经逐渐形成。


(相关资料图)

参考科技部《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的阐释,技术创新中心定位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同时,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催生若干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经济附加值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重要领域,形成若干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和领域创新高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文化和旅游与科技产业彼此间的迫切需求,是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的关键外部环境。从应用角度看,技术创新精彩迭出,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特别是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已成为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文化和旅游业传播、服务的业务场景已经成为新技术创新性应用的比武台。科技正以其前所未有的社会化作用效能,深刻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路径。

从技术角度看,产业应用已经成为技术效能的展现和深度发展潜力的重要交叉点,是技术发展与生存周期中的标志性成果。由此,创新性的理论和技术也在迫切探寻着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发展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技术创新中心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既靠近创新源头,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和基础支撑,又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中心可以让文化和旅游与科技产业从彼此期待,到相向而行,最终走向融合发展。

可以说,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设立,既是系统化战略部署的一个关键环节,又契合了文化和旅游与科技产业日益迫切的融合需求,在恰当的时间节点上,必将发挥积极引领和有效助推作用。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工作规则(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工作规则》),申报主体在经过相关单位的审定推荐后,进入合法性审查、材料评审、现场实勘和综合论证阶段。审查内容包括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协同创新机制、技术创新能力、保障条件等。依据审查结果,按照择优、择重、择需的原则,经公示后确定开展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

从公布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和方向上看,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广泛性。从《管理工作规则》推算,已经有近百家申报单位进入审查评审等阶段,再到此次公布12家建设名单,筛选过程可谓之精中选精、优中择优。从12家主体单位和相应的方向来看,具备相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既包含当前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应用,也不乏落地实用的文旅企业数据管理服务;既有大企业和著名高校,也有民营企业,充分体现了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特征和共性需求。

二是前瞻性。《管理工作规则》明确,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本领域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对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这就要求既有前瞻性又有实用性,既有突破效果又有基础作用。从公布的建设名单中不难看出,虚拟现实、智能显示、视觉融合等在文化和旅游业有较强应用前景的高精尖技术,在把握前沿、立足应用相统筹的原则下,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预见性布局。

三是创新性。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中心的立足之本,《管理工作规则》将技术创新优势列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关键指标。提升长板技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是对技术创新中心技术优势和产业能力提出的形象化要求。公布的建设名单中,既有智能舞台、演艺装备,也有音效系统、数字音像,充分体现了在传统行业应用领域,通过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相关技术功能性、科学性的颠覆,有利于打破惯有思维和既定规律,实现创新性突破。

四是带动性。《管理工作规则》强调科技成果转化,这是技术创新中心的关键价值,有助于以知识生产带来溢出效应,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此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方向中,既有服务于夜经济以及文旅演艺的智慧光影项目,也有实现整体调度,保障游览秩序的客流行为监测项目,还有主题乐园智能管理和景区票务数据化等项目。目前,这些项目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共识及市场规模,有着较强的市场应用前景,产业拉动效果显著。

五是凝聚性。《管理工作规则》提出,鼓励以企业为核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申报,由依托单位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的责任主体,着力于建设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新机制,促进多类型单位联合,这对于整合社会科技、资本、人才等资源,多维度支持文化和旅游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凝聚作用,有利于营造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弥补产业创新发展短板,构建起技术支撑、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六是培育性。《管理工作规则》提出,将组织协调相关资源支持技术创新中心发展,优先选择具备条件的技术创新中心承担相关科研任务,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及决策支撑等工作。对运行良好、成绩显著、效能突出的技术创新中心,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有关产业支持项目和人才计划等。将扶持力度聚焦在关键要素上,抓住了推动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牛鼻子。

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技术创新中心认定和建设工作,可以为文化和旅游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营造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技术创新中心将与重点实验室、科技示范园区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形成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应用机制。

行百里者半九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还必须采用创新模式进行管理。《管理工作规则》提出,此次公布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单位按照计划任务书开展建设,建设期不超过1年。文化和旅游部将对技术创新中心定期开展评估。

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文化和旅游行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技术赋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与技术的融合将越来越迫切,作用和效果也将越来越显著。期待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能够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筑基、蓄势、助推和领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