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制
直径28cm 高16.8cm 重5450g
冲天耳三足炉,是宣德炉中最经典的炉式之一,也是我们比较常见的炉型。然而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冲耳炉,不仅十分罕见,其形制也相当特别。
【资料图】
你看到它的第一眼,便会惊叹于它硕大的体型而带来的气势。
再仔细看,又会忍不住赞美它精湛的工艺。
因为此件铜炉为清康熙官作之器,工艺无可挑剔,底款饱满浑厚,为典型清初官作铜炉风格。
周身为高浮雕云龙纹装饰,炉身有两条龙首尾相连,在云中翻腾。炉底又有两条龙环绕底款呈双龙环抱之势。
此类高浮雕云龙纹冲天耳三足炉,目前所见仅此一例。
更为难得的是,历经几百年风雨,它并无一丝被岁月摧残的痕迹,反而让时间在其身上留下了绝美的皮色。
从宣德炉收藏的角度来讲,它应该是满足了收藏家们对于铜炉的所有幻想。
此炉据知最先为台湾藏家蔡辰男收藏,后由台湾翦淞阁黄玄龙先生经手,最近一次易主是在2019年中贸圣佳重要拍场中以920万元人民币拍出。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是龙纹发展的鼎盛与成熟期。
龙纹的样式大致可以分为:团龙、蟠龙、行龙、云龙、海水龙、穿花龙、九龙、十龙、二龙戏珠、教子升天、龙凤呈祥等。
海水龙
云 龙
团 龙
穿花龙
双龙戏珠
九 龙
龙凤呈祥
苍龙教子
云龙纹,作为历朝人们最喜爱的纹饰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品的装饰中。
此具“大明宣德年制”款冲天耳三足炉的纹饰,就是高浮雕形式的云龙纹。
若作仔细分辨,各个时代的云龙纹其实有着不同的特点。
金 樽
宣德六年九月内造
九成色金重十二两六钱银作局
口径11cm 高11cm 重470g
2017年嘉德春拍 成交价RMB 25875000
为了更好地感受不同时代龙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以此件明代宣德时期铸造,同样是高浮雕云龙纹金樽为例,与康熙官作云龙纹冲天耳三足炉作一比较。
头部的对比
康熙龙头
宣德龙头
将两件器物中龙的头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有许多不同之处。
康熙龙的触须弯曲上扬,呈飘逸状。宣德龙的触须较为短小平直。
康熙龙的龙角粗细均匀,宣德龙的龙角更为饱满且富于变化。
另外,从龙的眼睛、眉毛、鼻子等处均可看出,两条龙的造型在细节处无一雷同。
龙身的对比
康熙龙身
宣德龙身
比较两条龙的身体部分,差别更明显了。
宣德龙的龙鳞比康熙龙要小而密集。
两条龙背上鳍的表现形式更是截然不同。
云纹的比较
康熙云纹
宣德云纹
将二者的云纹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宣德时期的云纹还是比较传统的样式,而康熙铜炉的云纹则相当精致工整,犹如富贵的牡丹花。
此具云龙纹冲天耳三足炉中的云纹十分少见,即便是明清众多艺术品中,能与之对照者也很难找到。
非常幸运的是,经过何朝阳先生的研究,在北京古观象台上的赤道经纬仪中发现了与此炉同样的云龙纹装饰,应属于同一时期作品。
北京古观象台 赤道经纬仪
赤道经纬仪 制于清康熙十二年
两者的云龙纹几乎一模一样
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按照传教士南怀仁所绘图纸铸造的6台天文仪器完工,并安放于皇家观象台上。”
北京古观象台
南怀仁,是康熙时期的比利时传教士,曾担任康熙皇帝的科学老师,深得康熙帝的器重。
赤道经纬仪为南怀仁设计,就不难理解为何这种云纹如此特殊,以至于很难找到对照者。
比利时传教士 南怀仁(1623-1688)
明末清初有一批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包括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其中不乏有部分极有才能且受到皇帝重用,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者,南怀仁便是其一。
这批传教士不仅带来了数学、天文、地理、历法等先进科学,同时也将西方艺术传入了中国。
郎世宁绘画作品《聚瑞图》
我们从传教士郎世宁的《聚瑞图》中,可以感受到西方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写实主义,与明清时期中国绘画注重写意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康熙云龙纹冲天耳三足炉上的高浮雕云龙纹应该是受到西方写实主义艺术风格所影响的产物。
我们再来观察北京古观象台上的第八台天文仪——玑衡抚辰仪的云龙纹。
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制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相距赤道经纬仪的制作时间——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过去了71年。
我们不难发现,至清乾隆时期,云纹的样式完全不同于康熙朝,乾隆云纹又有了中国传统写意风格的味道。
铜镀金云龙纹编钟——南吕
乾隆二十九年制
二者云纹高度相似
我们在乾隆时期有浮雕纹饰的其他铜器上,仍然可以看到同时期云纹的相似性。
比如这件铜镀金云龙纹编钟,为乾隆二十九制,其上的云纹与北京古观象台制造于乾隆九年的玑衡抚辰仪上的云纹高度一致。
通过比较器物上的纹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判断不同时期纹饰的特征和它的演变过程。
我们再回到今天的主角——清康熙高浮雕云龙纹冲天耳三足炉,可以比较科学地判断它是清康熙早期官作的一件铜香炉。
炉身的高浮雕云龙纹装饰,为康熙朝纹饰风格。同时也为研究浮雕形式云龙纹装饰的时代特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底款干净利落,浑厚饱满,为官作工艺。同时在书体的风格上仍保有明末遗风。
此件铜炉精美绝伦,使人爱不释手,品相完好且存世量稀少,为清初官作宣德炉中又一难得的精品!